•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广电县域融媒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菇农”“菇书记”“菇奶奶”

    首页 > 三农 > 正文

    5034
    2018-09-21 16:26:5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刘雅鸣冯大鹏
      仲秋时节访清丰,田野间不时可见排列整齐的各种大棚,里面种着类别繁多的食用菌;县城的产业园区里,系列“丰”字号食用菌企业的工厂化生产也是颇具规模。人们仿佛置身食用菌的王国。而比眼前景象更令人动容的却是,一串有关“菇农”“菇书记”和“菇奶奶”的故事。
      贫困户化身食用菌“小老板”“股东”
      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260余个白色塑料大棚排列整齐。随意走进一间大棚,身材瘦小的村妇卢利伟,正麻利地搬运刚刚采摘的黑皮鸡枞菌。收菇忙时,她还得雇上七八位村民帮忙。
      众人七嘴八舌地估算着她承包的几个大棚一年下来的收入,40出头的卢利伟光笑不吱声。而就在两年前,卢利伟根本不敢想象能有这样的生活。“老公几年前摔伤,三个孩子连上学都得借钱,天天愁眉苦脸。”
      2016年7月,清丰县开始实施“党建+食用菌+扶贫”工程,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引导、扶持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凭借食用菌种植,卢利伟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了“小老板”。
      清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与卢利伟不同,村民史培振则利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入股食用菌龙头企业做了“股东”,企业每个月分红500元。“单是入股企业这一项,每年保底收益6000元。如果经营得好,年底公司还能再次分红1000元。”
      “蘑菇书记”撑起“致富伞”
      “多亏了蘑菇书记,让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同样因食用菌种植受益的村民闫彩玲乐呵呵地说。刚开始时,村里搭起免费大棚,动员贫困户用到户增收资金买菌棒种植,闫彩玲却不敢报名。赵家村村支书赵玉甫多次登门劝说,闫彩玲才“开窍”。
      “党建+食用菌+扶贫”工程实施以来,赵玉甫一头扎进食用菌大棚里,把党支部也搬了过来,村里的每一个党员都负责联系一个贫困户的大棚。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清丰县坚持县委引领带动、乡党委凝聚调动、村党支部执行落实,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农民脱贫致富路上“有人领、有人带、有人干”。
      县食用菌办公室主任安社蕊是食用菌方面的行家里手,被村民戏称为“菇奶奶”。哪一个乡镇种什么菌类、哪一个季节发展什么食用菌、遇到病虫害了该怎么应对,这些都由食用菌办统筹。这两年,随着县里上下都对食用菌发展高度重视,这位“菇奶奶”也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每天工作日程都排得很满。
      截至目前,清丰县共新建食用菌示范基地70个、标准大棚8500座,食用菌合作社45家,辐射带动1.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富民强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清丰县以县城既有的几个食用菌工业化企业为龙头,推进农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让食用菌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企业带领农户闯市场,风险共担,形成规模优势,路越走越宽。”清丰县委书记冯向军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随着食用菌产业的深入发展,“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菌种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市场销售”模式的优势逐渐显现,产业集聚效益凸显。清丰县农村不仅吸引了外地客商前来投资,也吸引了本地能人返乡创业。
      福建蘑菇商人钱志忠在双庙乡刚刚承包了200个食用菌大棚,并投了一条菌棒生产线,给农民提供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在北京开超市的清丰人聂志刚2017年回乡承包大棚种植平菇,并负责对接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为清丰食用菌开拓销路。
      清丰县“党建+扶贫+食用菌”的实践表明,产业扶贫必须立足区域产业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形成规模优势,做足特色文章,这样才能保证县域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脱贫攻坚才能有长效。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9月19日第4版)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相关热词搜索:三农

    上一篇:没想到 红利来得这么快
    下一篇:最后一页

    县域融媒 | 法律顾问 | 人员名单 | 频道招商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