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广电县域融媒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顺口溜”里听发展

    首页 > 三农 > 正文

    5034
    2018-11-15 15:26:0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李燕通讯员甄林
      近日,在睢县尤吉屯乡刘营村参加传统婚礼能给人留下深刻记忆。喜宴上,印象中“烧鸡肘子整个鱼,荤素搭配满桌席”的桌场,变成了“一溜菜盆桌上摆,自己吃来自己盛”的自助餐。
      一边吃喜桌,一边唠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变化,特别是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村红白理事会会员刘学勤滔滔不绝。
      “1976年我当生产队长时,那可是个‘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年代,别说菜、肉,‘好面馍’都很少见。”刘学勤说,“当时玉米、小麦产量极低,亩产七八十斤,大部分都种植产量较高的红薯,这就是一年的口粮。‘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长膘’是艰难生活中的自我安慰,过年、过生日是孩子们心中的梦想,能吃上一口‘好面馍’是最大的满足。”
      “1983年,俺村开始包产到户,俺家分到5亩地,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生产出的粮食除了缴给国家,剩下全是自己的!”刘学勤说,“种地开始使用化肥、农药,第二年产量达300多斤。”“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看到产量提高,村民纷纷效仿。
      到了1985年,刘营村的整体产量开始大幅度上升,“大囤尖,小囤流,腰里别着十块头。”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的餐桌上每天都有“好面馍”了。“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三间瓦房绣花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1992年,刘营村第一个“能人”刘抗美离开家乡。三年后回来,购置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由于村里没有通电,他还自己配备了电瓶。当时,电视剧《霍元甲》正热映,村民们都到刘抗美家来看,每天天明,刘抗美家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村民坐过的砖头……从此,一些有眼光的年轻人开始从传统的农业中走出去外出务工。
      1998年,刘营村呈现出“农活务工两不误,到处都是万元户”的景象,“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成为现实,“吃喝不愁,有酒有肉”已是村民招待客人的常态。
      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成为历史,“国税皇粮不用缴,农民心里乐陶陶”,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08年,务工回来的村民乔传奇购置了村里第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忙不忙,三两场”的收割景象被“机器一响,不到一晌”所代替。“俺5亩地的小麦不到半个小时就收到囤里了。”刘学勤说。
      刘学勤说,如今,“脱贫攻坚又给力,小康生活人提气”“吃喝不愁,遍地是楼”“冬夏季节菜,超市啥都卖”“出入是轿车,没有地方搁”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让富足起来的农民越干越有劲。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相关热词搜索:三农

    上一篇:新乡市成立全省首个乡村振兴智库
    下一篇:最后一页

    县域融媒 | 法律顾问 | 人员名单 | 频道招商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