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广电县域融媒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榆林牌”小米成长记 从榆林看全市谷子种植变迁

    首页 > 地市 > 许昌 > 正文

    5034
    2018-09-03 14:54:06   来源:许昌日报
      本报记者 高伟山
      入秋时节,天高气爽,建安区榆林乡的一片谷子地里,沉甸甸的谷穗已经耷拉了脑袋,提醒着我们,收获的季节已经不远了。
      一方水土,一方物产。榆林的沙土地,种出了色泽金黄、浓香可口的小米,是许昌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与山东龙山小米、山西沁州黄小米、陕西米脂小米齐名。近年来,榆林小米备受追捧,城里人为了买到正宗的榆林小米,常常跑到乡里甚至农户家里去买。
      而往前追溯,榆林的谷子种植在几十年间曾历经起起落落,有高峰时的3万亩,也有低谷时的几乎绝迹;小米品种也在榆林农民的不懈钻研下,几经改良、终得良种。
      榆林谷子种植的起起伏伏,也是许昌谷子种植的一个缩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家对小米营养价值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小米的“身份标签”,已由小杂粮越来越趋向于经济作物,将在许昌种植结构调整中凸显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一穗穗黄灿灿的谷子,细品这一捧捧“榆林牌”小米。
      榆林谷子种植的起起落落
      “榆林乡一带种植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民俗专家韩晓民说,“榆林小米虽然颗粒不大,但粒粒饱满浑圆,下锅一熬,浓浓的糯香便弥漫开来,熬成后,色如琥珀,黏糯香浓。”
      历史上,榆林周边地区因颍河泛滥,冲击形成了大片沙土地,特别适合种植小米。
      相传,刘秀、曹操,都曾在这附近屯兵扎营,以小米为粮,以稻草喂马。
      建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保明介绍:“我曾查过《许昌县县志》,20世纪六七十年时,谷子在许昌县种植面积很大,最高时近20万亩,最低时也有5万亩。因为那时候,谷子是相对高产的作物,种得好每亩可以收获五六百斤,而那时的小麦产量才每亩二三百斤。”
      “到1986年前后,许昌县还到处能看到种植的谷子。如果按全县种植10万亩来说,就占到了全县耕地面积的1/10。”李保明说。
      转折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各种农业机械相继研发、推陈出新。而作为小杂粮的谷子种植,没能跟上农业机械化的步伐,种植、收割都要靠人工,光是驱赶爱吃谷子的麻雀,就要费不少劲儿。农民们更愿意去种省力省工的小麦、玉米。
      “20世纪90年代末,榆林乡甚至许昌县的谷子种植变得零零星星,甚至一度绝迹。”李保明说。
      形势回暖于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从“吃饱吃好”向“吃得营养”转变,小米等杂粮受到追捧。榆林周边的谷子种植面积也开始增加,最高时全乡近万亩。小米价格也回升到12元钱1公斤,特别是2013年的前后3年,甚至能卖到二十几元钱1公斤。
      榆林乡胡庄村农民胡中民回忆:“大概是2013年时,有个市区的老板开车来买小米,我家的谷子刚收下来,还没碾成小米,那个老板干脆就把我的谷子买走了,按小米的价格。”
      虽然近年来榆林谷子种植面积有些回落,不过价格也能保持在12元至20元1公斤。今年,全乡种植谷子四五千亩。
      农民技师改良出“许谷1200”品种
      榆林小米中,有一个品种备受认可,这就是农民技师胡永合改良出的“许谷1200”。
      胡永合是许昌第一批农民技师,今年69岁,一辈子的心思都花在了地里。记者见到他时,他两裤腿泥,正站在地头浇谷子。面前的地里,4亩种了谷子,2亩种了红薯、芝麻、花生,甚至一些旱稻,就是为了观察研究、繁育良种。
      种谷子,胡永合已经种了几十年。他说,20世纪80年代,许昌引进了“豫谷一号”品种,表现很好,但时间长了,品种退化了,产量下降了。
      胡永合就凭着多年种植经验,开始研究改良品种,从“豫谷一号”优选出变异株,再和外地引进的“3741”品种杂交,育出了新品种,亩产最高可达600公斤,所以取名为“许谷1200”。“这个品种品质好,产量高,抗倒、抗病能力比较强。”胡永合说。
      当时,许多附近农民都跑到他家里买种子,榆林乡全乡推广“许谷1200”品种1.8万亩左右,因为好吃,在市场上能卖到16元1公斤,还供不应求。当时的许丰种业公司,曾把该种子销到省内外多个地区。
      可是,随着后来小米价格走低,渐渐没人种了。为了留种子,胡永合年年坚持在自家地里圈出一分地,继续种植“许谷1200”。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现在,榆林小米再度声名鹊起,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
      榆林乡政府工作人员朱新正介绍:“近年来,全乡每年种植两三千亩谷子,80%是这个品种。再加上榆林的种植条件好,我们这儿出的小米,在锅里滚,每颗能滚成4瓣儿,内里没有硬核,浓香可口。而且,榆林小米还‘糊汤’,能熬出米油来。”
      难怪网上有人说:“吃过许昌榆林小米,超市里所有的小米都是‘浮云’。”
      农民朱守和种的谷子,也是“许谷1200”品种。自2004年以来,他逐年增加种植面积,今年种了7亩谷子。为了撵麻雀,他也支起了一张张大眼网。他说:“反光带、假人、红旗,各种办法我们这儿都用过,最有效的还是张网,就在谷子地里‘点’上几棵玉米,玉米长高后就能当网的‘支架’,玉米收下来还能吃。有了网,小鸟就不敢落了。”
      说起田间农作,朱守和还编了一套一套的顺口溜,比如:“数伏天,真苦恼,人家在家吹空调,我们两口地里跑,跑到地里跟麻雀吵。从这头儿撵那头儿,撵得汗水拉拉流……”
      许昌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
      榆林谷子种植的起起伏伏,可以说是全市谷子种植的一个缩影。
      “全市种植谷子最集中的就是榆林乡,此外,建安区的灵井镇,禹州市的褚河镇、范坡乡,襄城县的双庙乡、库庄镇、山头店镇,都有小规模种植的传统。”市农业局种植业科工作人员黄新山介绍。
      黄新山认为,许昌的谷子种植,经历过高峰和低谷后,这几年已有所回升。这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改善膳食结构要求增强,以及谷子收割、加工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等,都有密切关系。一些重点区域已经形成了谷子种植的传统优势,形成了规模化发展。
      “这几年,我市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优化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产能的基础上,鼓励群众发挥传统优势,种植一些高效益作物,努力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地方特色。”黄新山说,市里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宣传、支持力度,引导谷子种植向标准化、品牌化、无公害方向发展,在种植管理、加工包装、商标品牌等环节进一步提档升级。
      今年,全市的小杂粮种植面积有4.7万亩,包括谷子、绿豆、赤豆、豇豆等。其中的谷子种植,特色日益明显。
      而且,在当下的农产品消费结构中,小米的“身份”已越来越趋向于经济作物了。“糖、菜、烟、麻、丝、果、药、杂,是全国大概念上的经济作物,而有特色的、效益好的小杂粮,也可以划归经济作物。”黄新山认为,“现在,像小米这样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也更加趋向于经济作物了。”他表示,他们也将继续加大对小米等特色农产品的支持力度,把许昌的特色品牌擦得更亮。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相关热词搜索:榆林 谷子 小米

    上一篇:襄城县:“议贫会”议出脱贫策
    下一篇:最后一页

    县域融媒 | 法律顾问 | 人员名单 | 频道招商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