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广电县域融媒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家庭民俗馆留住家国记忆

    首页 > 城事 > 正文

    5034
    2018-10-05 10:03:25   来源:光明网
      【欢乐祥和过佳节】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新刚 祁瑞红
      香油灯、煤油灯、罩子灯、马灯;石磨、石磙、石碾、石桌;筋叉、桑叉、铁叉、耙子;晶体管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手动调台电视机、遥控调台电视机;南水北调、郑万高铁工程建设的土、沙、石标本……
      金秋时节,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二郎庙镇田楼村退休教师田文运历时两年多创办的家庭民俗馆正式开馆,“十一”假期迎来参观高峰。来自广东东莞的石女士带着孩子仔细观看后感叹道: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从贫穷落后到现在幸福美满一路走来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原来使用的老物件也就逐渐消失,我感到很可惜。”谈起自办家庭民俗馆的初衷,田文运告诉记者,“我是1949年出生的,和新中国同岁,还是一名共产党员,目睹了新中国从成立初期的贫穷落后到今天繁荣富强所走过的艰辛路程,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为人们留住一份家国记忆。”
      看到南水北调、郑万高铁、方城风电、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给家乡带来的变化,田文运感到时不我待,开始收集散落在村庄沟旁的石磨、石滚,走村串户收集桑叉、架子车等劳动工具和农户家里的老旧桌椅、自行车、收音机等生活用品,分门别类陈列,筹办建筑面积达250多平方米的家庭民俗馆。
      田文运的家庭民俗馆坐南朝北,共有房屋15间,其中临路瓦房6间,为1985年村中规划排房所建;往里面西屋3间为清代建筑瓦房,东面为2016年新建的上下两层6间楼房。院中栽有枣树、银杏、杏树、冬青、竹子、月季、牡丹、兰草等花草树木。整个民俗馆古朴与现代交融,既有历史沧桑感,又有时代风貌感。
      “俺家这座3间西屋老房子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外面山墙用五层砖封住,墙壁是白灰一溜线垒法,房檐板上刻有花纹和手工打造的檐板钉;屋里房梁是重梁起架构造。”田文运指着院中距今212年的青砖灰瓦清代老房子告诉记者“有家谱记录为证”。
      “这座老房子还留下很多历史的印记”,田文运娓娓道来。1948年秋,刘邓大军南下曾在此驻过一个排,十余天后离开;1958年曾作为全村大伙食堂,一直到1961年结束;1975年至1978年驻过洛阳下乡知识青年,著名诗人陆健在此留下足迹,发表过《田楼,田楼》长诗。
      展品中有一幅20世纪60年代关于焦裕禄同志的纪录片的宣传画。这张画极具那个时代的质感,画面上的焦裕禄手持铁锹,目光炯炯有神,带领兰考群众战天斗地的情景跃然纸上。
      “看了这张画,就想起了焦裕禄的事迹,我很受启发,进一步端正了驻村思想,坚定了扶贫决心。”28岁的方城县财政局新裕公司副股长、驻二郎庙镇田楼村第一书记孟东洋告诉记者,“我们年轻干部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扎根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用心用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在田文运收藏的民俗物品中,不仅有过去生产生活的老物件,还有南水北调、郑万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土、石、沙等标本。南水北调潘河倒虹吸纪念石、南水北调方城垭口通水留念石、郑万高铁方城三里河大桥桥基岩芯石……
      通往民俗馆后花园的门口贴着田文运自撰的一副对联:华夏古文明农耕为本,神州强国梦科技领先。田文运说,1958年修建方城望花亭水库大坝时,人们用肩挑、用手刨、用箩筐抬。现在的南水北调、郑万高铁建设,用的是挖掘机、铲车、运输车,全部机械化。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建设工具不断升级换代,见证着祖国一日千里的进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冯静静)

    相关热词搜索:家国 民俗馆 记忆

    上一篇:国庆出游 用文明给自己提个醒
    下一篇:最后一页

    县域融媒 | 法律顾问 | 人员名单 | 频道招商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