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专家学者与郑州大学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们合影留念)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陈晓伟教授主持开幕式)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孙保营教授致欢迎辞)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王海洲教授致辞)
会议的上半场由王海洲教授主持,学者们围绕“数智时代的影视理论研究与视听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道新教授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 赵卫防研究员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副校长 聂伟教授发言)
(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 邱秉常教授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 高雄杰教授发言)
高老师认为,后机械复制时代下新技术影像的生产逻辑应从3方面去理解:大众化生产、文化的标准化、反向嵌入与参与。高老师基于创作实践的思考,认为视觉伦理转向源起于真实再现与想象重建,臆想与想象的前提依旧是情感,历史形象是模糊的,真实的疆域是现实有际、历史无边、未来无形的。不同于臆想经典美学下的审美感知延续,技术真实下的演进与媒介变革是非规范、非规律的。创作实践应真实还原基础逻辑,延续经典美学下的审美感知。通过技术真实中的审美重建来回应与验证。人才培养上注重情感培育与情怀重塑,这是影视叙事教学中的一条贯穿线。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王海洲教授发言)
王老师认为,中国电影理论、电影史的研究应回归电影本体,重视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区别于西方电影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树立中国电影本体的意识自觉。此外,由于技术更迭和影视融合持续力不足,影视行业理论与行业实践存在间隔。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志忠教授发言)
(山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马池珠教授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 徐鹏教授发言)
AI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发展中,变化的,是制作流程的革新、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拓展、是创作方式的转变;不变的是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数智视听的人才培养,需要学会规范、恰当、正确地使用AI。此外,要消除“新数字鸿沟”,还需要从中文电影数据库的建设、中文电影艺术垂类大模型的构建、人工智能电影艺术教育联盟成立、AGI时代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索等方向持续努力。
(圆桌论坛一:李强、高雄杰、李道新、范志忠、陈雷;主持人:王莹)
(圆桌论坛二:邱秉常、王海洲、吕培;主持人:张楠)
(圆桌论坛三:杨天若、马池珠、徐鹏;主持人:陈晓伟)
(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强先生发言)
(青年文艺创意新锐导演 陈雷先生发言)
范志忠教授认为,自己作为被时代推着走的一代,一直践行着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现代的年轻人比起过去有更多的主动权。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很多行业,包括剧本创作等。但是最顶尖的编剧还会存在,因为其需要大量的创作功力。
高雄杰教授对现场互动的学生进行了回应,高老师认为影视行业最后拼的是才华。面对影视行业在AI加持下崛起的各种做法和丰富产品,同学们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实现长期学习和成长。
王海洲教授用“艺术领域有高原无高峰”“人文社科领域有专家无大师”两句话来表达对当前文艺创作现状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的影视创作应立足当下、立足本土,人才培养应是多元立体的、实践的、有成果的。
邱秉常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师的研学能力、机构的破旧立新和制度的改革探索,非一朝一夕之功。
马池珠教授认为,申请新专业,需要得到校内决策层的支持,在培育人才方面,就业率的提升应着眼于社会上一线工作者的吸纳,聘请电视台专业人士联合培育。AI时代新专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唯一可能比较有困难的点在于师资队伍的打造。
(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 吕培教授发言)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杨天若教授发言)
徐鹏教授则持较为保守谨慎的态度。徐老师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两三年之后是完全不同的样态和软件。影视与计算机联合培养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两专业思维模式上和师资投入分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弥合。与其花费巨量资源追赶时髦和新技术,不如稳固自身优势特色。本科加入人工智能的内容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迷茫,令学科特色丢失。人对比机器最大的优势不在于学习新知识和模仿机器,而在于人文和对美的感受。本科注重培养好艺术人文素养后,再在硕士期间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更为可取。基础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对人工智能的驾驭能力。学习AI可以通过工作坊、夏令营等灵活但不占用主业课时的形式开展。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炯炜主持闭幕式)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