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活动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成果转化之路更是崎岖。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至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的科技成果仅为其中的20%。究其原因,既受成果本身的特性和成熟度等因素影响,也有不少是因为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而“夭折”。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促进科创则少不了稳定、系统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我国围绕科创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管理方式持续优化,但仍有一些短板和痛点。比如在“投早投小”方面缺乏长期的、有耐心的资本参与,许多科创企业在“从0到1”的阶段可持续投入不足;一些资金管理的容错和让利等机制不够健全,制约了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生态的形成;等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强调,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今年以来,多地相继新设或优化整合政府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科创。比如,北京前不久围绕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产业等领域设立了4只政府投资基金,合计规模达500亿元,用来加强创新创业培育和“投早投小”。各地要结合实际探索与自身产业结构、市场环境、人才状况等更加匹配的政府投资及财政投入方式,更有力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在资金管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容错、让利、激励等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
支持科创的资金能否花在刀刃上、用出效果来,也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科创活动涉及面广、专业度高,在项目遴选、投融资运行、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各环节,都需要复合型人才。要进一步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给专业人才敢干事、能干事的机会,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人才顺畅流动。要瞄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天使投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匹配、深度融合。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