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杨晓敏的小小说世界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日期:2023-09-01 11:06:48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自学生时代、军旅生活、从政生涯、企业风云,到荣退故里,时间的打磨都没有改变我酷爱文学的嗜好。胞弟四个,我排行老大,仨弟自然随我,文学的魅力如同陈年老酒在弟兄间沉淀飘香。

           今年夏秋之交,弟四个从各大城市返乡参加“千年古县·和美获嘉”活动又聚在一起,话题谈及杨晓敏,老二感慨地说:“杨晓敏无愧于同盟山人,他缔造了一个小小说时代,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座丰碑!”他打开手机文档,让大家浏览:《风景》发布在《百花园》1995年11期刊上;《黑虎》发在《青少年文学》期刊上,被《小小说选刊》1998年17期选用;《手工面条》发布在《小小说月刊》2003年12期刊上……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之所以能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是杨晓敏老师的小小说情结感动于我,受益于我。虽未谋面,但我仰慕已久。”

           是的,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在不同的时代与环境中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上最崇高的成就,并且在文学技术的进展里演化着,成就了里程碑式的新文体。进入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日趋边缘化、小说式微的年代,中华民族精神如何表达?杨晓敏作为一个军旅记者、作家华丽转身到郑州市文联百花园杂志社《小小说选刊》做责任编辑、主编,数十年的日日夜夜,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与之相濡以沫,以其创意迭出、硬朗理性、轫性持久的运行方式,构建了至少三代上百位知名小小说作家团队,致使小小说的文体萌芽发轫,从荧荧之光积淀到通天之亮,“幽灵一般”的成长壮大,呈现出当代文学史上自白话文运动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这是一个多么浩瀚的工程,这里一定有不平凡故事。

           近日,偶遇杨晓敏先生,与他零距离接触,他豁达开怀、不拘一格,不凡的谈吐、哲理的思维、简约而神奇的阅历、平凡而伟大的追求,给人感受至深。

           遇见与选择

           人的一生有很多遇见,或命中注定,或机缘巧合,只有用心感悟,就会使遇见富有诗意,带给人生的斑斓多彩!

           杨晓敏出生在豫北平原黄河古道边的千年古县--获嘉,他的家乡北往15公里处,便是3000多年前武王率八百诸侯盟誓伐纣的同盟山,这是他学生时代常来游玩的地方,人心向背定天下的铁流浇注在脑海之中。同盟山的风,黄河岸边的雨,滋养了他气质、才情,还有父老乡亲劳动的号子声,常在他心湖里映出了一片风景绚丽。

           1975年他应征入伍,来到了祖国版图的西南边陲,那里有一片广袤神奇和充满迷幻氛围的土地。杨晓敏凭仗他自幼酷爱读书,凝练有一定的文笔功底,基层连队4年磨炼后,又进入西藏军区政治机关近10年的工作阅历,做过编辑、记者和专业作家,那是“世界屋脊”上他一个军人的“风花雪月”,嘹亮激越的军号哨音让荒僻生气盎然,与战友们分享大自然赋予的雪趣、雪韵,“精神故乡”在他的笔下生辉。他曾这样感慨:“西藏乃世间罕见之原始边地,站岗巡逻的西藏兵有着鲜为人知的苦乐生活,我曾有幸在雪域高原服役十四年,至今什么时候都没有怀疑过,这是上苍之于我平凡人生的不吝赐予。”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是杨晓敏人生遇见最关键节点,那是从军人到老百姓、从边疆到内地、从农村到城市一个漫长距离最重要的抉择。

           那是1988年炎热的夏日,杨晓敏例行到郑州市友谊宾馆军转干部移交组的房间询问消息,然而在不经意间,斜落在床铺上散乱摊开的几本小巧的杂志映入他的眼帘,《小小说选刊》几个鲜亮的字样如庞大的磁铁石强磁场般吸住了他。多么响亮的刊名!也好像蕴涵某种兆示,让他长时间沉浸在一种阅读快感中,或是一种读惯长篇后的放纵,或是一种对简洁明了的神往,也可能是一种对快节奏生活的吻合。小小说作品的曲折离奇,作者毕现的才情,以其全部的魅力诱惑着他。就在他离开移交组的房间时,竟让他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临别时再回首,留下深情的一瞥。

           1989年元旦过后,杨晓敏正式到郑州市伊河路12号《百花园》杂志社上班。仅两个月,年轻的新任总编王保民先生郑重地告诉他:“根据工作需要,你分配在《小小说选刊》做责任编辑。”

           这时的杨晓敏,惊呆的几乎不相信自己耳朵。在此之前,他只知道郑州有家《百花园》文学月刊,与当时南京的《青春》、成都的《青年作家》、上海的《萌芽》等杂志差不多齐名,都注重青年特色,以培养扶持文学新人见长,在社会各界读者中,享有广泛的声誉。没想到,几个月前曾有一面之交的《小小说选刊》,产地不在北京,却在郑州,参悟不透命运的玄机,转眼间会成为“选刊”的责任编辑!

           杨晓敏时年32岁,这就意味他14年的军旅生涯一页彻底掀过去了,迎来的是一次错位的安置,还是命运安排一场艰难的跨越?他有点忐忑,但不茫然。他了解到,当时小小说这种所谓的新文体,尚不被编辑们、评论家和作家们所看好、所推崇。这本杂志自1985年创刊后的三四年里,虽已销量不菲,但由于它的用场更多的是派作报纸副刊填空或刊物补白,所以《小小说选刊》仍处于藏在深闺人未知,大多还像课外教材一样,在中原几省的校园里流传。当时,杨晓敏仍有变换职业的可能,有些岗位,甚至可以纳入他曾设想的生活轨迹,但都因他第一次阅读小小说带来的心灵冲撞,小小说情结的原始萌动,却让他向来刚毅果决的性格变得“优柔寡断”一点,机会一次次随风逝去,并且无悔。原来从那一天不经意的遇见,他就毫无选择,心已属于小小说了。

           毫无选择,对于杨晓敏来说就是选择。他认定,只要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有意义的事业中去,应该会在今生的琴弦上,弹奏一曲精彩乐章。他义无反顾地进入了“角色”,也毫无悬念地进入了“状态”,读小小说,编小小说,倡导小小说,乃至在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上,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有关小小说的烙印。

           理念与坚守

           一本文学刊物,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精神产品,它首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主题积极,内容健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追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要体现它的市场价值,就要极大地提高它的发行量和社会覆盖面。这是杨晓敏给自己既定的责任目标。

           杨晓敏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始终把重心放在践行与探索小小说的准确定位上,着力倡导和规范文体,有效地发现、扶持、组织、培养和造就一批批作家队伍,寻找、培育和引导自己稳定的读者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一路走来,感慨頗多,蓦然悟出:人生是由无数小小说组成的。小小说单纯通脱,那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的;小小说贴近生活,那是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的;小小说微言大义,那是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的。这个“大多数人”,是一个多么诱惑的群体,又具接地气时代特色,对于杨晓敏来说,这个发现不亚于大物理学家发现可控核聚变定律一样,足以让杨晓敏激奋,心潮澎湃。

           “无论你长多大,少年时的老树,总在摇曳。”故乡同盟山的“民心天下”文化是上天赐予杨晓敏的珍品。3000多年前姜尚“尝事纣,纣无道,去之”,周游诸侯国考察,得来一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天下观”,点亮了历史的天空。商周对峙,“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理念在天下八百诸侯中长足式持续发酵,一场牧野之战在即,同盟山诞生,之后,中国历史上有了商周之变,中华文明进入了三千年王权巩固阶段。3000多年后的今天,杨晓敏凭借他对新文体探索的执著,一个“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精准定位跃然亭立在他的小小说世界里。“平民艺术”即百姓艺术或人民艺术。艺术之高雅,天地之广阔,那是一种精神世界上层建筑构筑的灵动与潇洒。这种胸怀天下的格局、洞察规律的思维、见微知著的眼光、贯通古今的逻辑,彰显的是文学的魅力是一种正义!小小说,生逢其时,长在其中。平民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借物事抒发作者对平民文化生活的感悟,探寻平民文化真谛和人生秘笈,当大多数人充满逢勃向上的独到感悟,那小小说的世界将“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杨晓敏认定当今时代需要小小说这个文体的生长与发展,需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打造小小说的“天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杨晓敏的理念与坚守让他如鱼得水,似登上泰山极顶看日出,心怦然变得激奋晴朗,尽收眼底的是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是一幅无比壮丽的奇景;他别开洞天,也如当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一样,将迎来作者如林,阅读成风,受益如水的文学景观,一部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新文体的帆船启航。一个好的艺术形式,不能限于藏在深闺的“盆景”,也不可能永久安分的“株守”一隅,“派作报纸副刊填空或刊物补白”角色愈演愈觉得不过瘾,半抱琵琶半遮脸的时代已经过去,小小说其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及其本色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应该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催促我们的文学向前发展不止的,那便是人民文学的发展。人民文学是平民艺术,永远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或永久固定的形态,小小说就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之后的新文体,同样,“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成大事者,把握历史节点,这是杨晓敏最智慧的一面。他踏着故乡永远的沉香,乡情在灵魂中永恒的诗行。

           突围与前行

           时代为小小说文体生长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小小说文学期刊同样遇到传统媒体寻求突围之路的问题。“人一旦有梦想,时代定给你机会,机会也包括挑战;奋斗,美好的东西一定能够创造出来。”杨晓敏的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在他身上充溢出一往无前的志气、骨气、底气。

           他告诉我们,新媒体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方式、阅读方式,但写作和阅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根本上还是靠内容取胜。谁的刊物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并能传导出相关文化信息,让读者在欣赏中从多方面得到精神享受,谁就具有无形的吸引力。从编辑、调配、插图、装帧、印刷、发行乃至策划、管理、经营等诸多环节均应有“高、精、尖”的要求。一本精美的刊物,应该具有整体的美感,只要前提不丢,基础牢固,任何冲击都挡不住办好刊物。

           他告诉我们,数字化读写的未来趋势,只是改变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其文学作品与网络、手机阅读等数字化平台结缘,是作家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和作品开发意识的觉醒。现代传播手段,也是一种正在萌生的大众文化权益。

           如何大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杨晓敏告诉我们,重在文学作品与大众需求相统一。只有把文化产品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审美、价值观、教育功能,强化意识形态属性,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办文学刊物是社会性行为,是一种公益服务事业。公益事业的本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它需要通过服务对象的成功来体现自身的价值,需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和崇高品质。

           他特别强调说,文学期刊的生存状态只有进入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保持其纯洁性,真正体现出文学艺术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特魅力。刊物的“精品意识”和“名牌效应”正是刊物发行量的保证,也是刊物定价的重要尺度和参照系数。品位高雅,风格稳定,能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拥有一茬又一茬的读者群,是期刊最为宝贵的无形资源。

           进入2000年,杨晓敏看到,多年来,小小说领域设立了多种业界奖项,如《小小说选刊》双年奖,《百花园》《微型小说选刊》年度奖,还有各学会奖、各种征文奖等,在鼓励众多的小小说作家的创作热情、发现文学新人、推出单篇的精品佳构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文体成长和好作品的不断涌现,在民间设立一个从某种程度上能真正代表中国小小说创作水准,并能与长、中、短篇小说全国性评奖相对应的奖项,推出小小说业界的“大家名家”,便显得尤为迫切。他开始创意“小小说金麻雀奖”。寓意小小说特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2003年首届评选“小小说金麻雀奖”开始,现已成功评选七届。共有56位作家和6位评论家(第四届开始增设理论评论奖、第六届开始获奖作家可以二次参评)获此殊荣。这些获奖作家中,除了少数几位对小小说情有独钟的文坛大家和小说名家,如冯骥才、王蒙、林斤澜、孙春平、聂鑫森、墨白等,其余均是专门从事小小说创作或以小小说创作为主,而且较为完整地涵盖了庞大的小小说作家队伍中的老、中、青三代的代表性人物,其琳琅满目的作品,也包罗了各类不同的题材内容、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基本上彰显了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领域的至高水准与发展趋向。这一奖项填补了国家级文学奖项中小小说品种长期缺席的空白,已成为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

           当问及中国小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前景时,杨晓敏胸有成竹地说,当今社会,已形成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多元格局,各自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作用。引导和重铸着人类灵魂、支撑社会文化建筑高度的精英文化诚然不可缺;能够迎合一部分人休闲、消遣的通俗文化需要加以扬弃。而春风化雨、滋润心灵的大众文化,则本身兼有精英文化质地又有通俗文化市场,能够惠泽普通民众,引领社会文明的主流。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最活跃也最有亲和力。

           杨晓敏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说,作为小小说文体,它的文化意义大于它的文学意义。一篇小小说,要求它承载非常高端非常极致的文学技巧,或者要求它蕴涵很大的精神能量,是非常难的,也会限制它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延伸一步,小小说的教育学意义又大于它的文化意义。小小说是众多文学体裁中,一种非常受社会各界读者青睐的文学读写形式。对于提高全民族大众的文化水平、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会在潜移默化的孕育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比例要小得多,做好基础的或中等程度的文化普及教育,应该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大前提。小小说能让普通人长智慧,对传统的文化读写活动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仅以《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为例,30年来的发行量已逾亿册,培养和成就了成千上万的写作者,影响了两代读者,所以还可以认为,小小说的社会学意义又大于它的教育学意义

           杨晓敏的三个“大于”让人们开了眼界。自古以来精英化、大众化、通俗化三种文化形态如同三原色,共同构成了文学天空的斑斓色彩,而当代文坛之所以显得单调和窘迫,很大程度就在于我们文学的主流话语权把基调定在了“精英化”的一根琴弦上。一根琴弦岂能奏响气势如虹的交响乐章?一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盛宴,小小说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更须注重思想内涵的深刻和艺术品质的锻造,小中见大、纸短情长,在写作和阅读上从者甚众,按下文学(文化)的中产阶级形成的“加速键”,不断被更大层面的受众吸纳和消化,春雨润物般地为社会进步提供着最活跃的大众智力资本的支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小小说与社会“牵手”,那将是一个多么大的世界!

           结语

           中国小小说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以自己独特的身姿跻身于中国文学的殿堂,无疑这是一个有创新性、与时代进步合拍的文化成果。这与杨晓敏先生30多年来全身心倾注于小小说文体事业,成为小小说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是分不开的。

           杨晓敏运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把小小说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直抵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成为小小说文体萌芽发轫的原创动力;他在编辑、发行乃至策划、管理、经营等诸多环节上,“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这为小小说文体成熟、成长、卓越如虎添翼。这里有他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他诠释与践行一种精神,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义无反顾,锲而不舍,可亲可敬!

           中国小小说“特”在“小”上,“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地也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小中见大,小中见全,小中见精,小中见快,小中见新,小说文体的“精神指向”小小说文体应有尽有,为现代人带来了时尚的阅读快感正如铁凝所说:“它所抵达的将是人的心灵深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之处。”

           杨晓敏让我们口里嚼着小小说时代的韵味,让我们手里捧起小小说时代的风采,让我们领略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醉心其中油然而生创造的冲动和阅读的热情。

    小小说遇到了好时代!

    小小说,任重而道远!

    2023年8月25日于郑州


          舒升,实名时昌功,中共党员,获嘉县粮食局退休干部。勤奋笔耕,热爱生活,常以时政评论诗歌寄情并见诸报刊,编著有《舒升文集》《漫谈同盟山》等。

     


     责任编辑:王一鸣

    下一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作家梦情的热爱、奋斗与坚守
    上一篇:张全举--- 扎根基层教育24载 发展乡村名校美名扬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