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从李简村到李简社区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9-10-18 10:46:1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许昌市建安区许由街道李简社区过去属于许昌县将官池镇,叫李简村,2013年5月归许由街道,改叫社区。2017年2月5日,原来的许昌县变成了建安区,区人民政府在这天挂牌成立。从地名的变化就可以感觉到,李简,这个离许昌市区不远的村庄发展的加速度。9月20日,记者走进李简社区,感受一个村庄的变迁。
      赤脚医生的年代
      刘淑芝今年80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硬朗。上世纪60年代初,郑州助产学校毕业的刘淑芝和丈夫王宝泰一起从县城回到村里。后来,王宝泰成了民办教师,刘淑芝则成了村卫生室的一名赤脚医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合作医疗,村民一年交1元钱就能在村里免费看病。赤脚医生没有工资,和社员一样记工分。因为是学助产的,专业过得硬,刘淑芝接生孩子很快在周边村子有了名,老人至今还记得很多当年接生的那些事儿。
      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气,浑身青紫,接生婆使尽招数都不行。“快喊宝泰嫂来看看。”情急之中,刘淑芝被喊了过去。她用了各种办法,还是不见效,最后对胎儿进行人工呼吸,算是把孩子救了过来。
      那个年代,农村都是接生婆用土办法接生,时有胎儿夭折、孕妇难产而死的事情发生,但经刘淑芝接生的,没有一例夭亡。
      上世纪80年代,村卫生室散了。十多年前开始,新生儿都要开具医院出生证明,再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孩子都选择去医院,接生婆在乡村逐渐消失。刘淑芝说:“现在,当年的赤脚医生一个月有300元退休金。民办教师也有退休工资。我们老两口平时就是锻炼锻炼身体,到处转转,日子可舒坦。”
      新一代农民
      李简社区是个大村,有4000多口人。村子大,能人也多,开工厂、办公司、搞种养,干啥的都有。
      1979年出生的孔志功是村里的花木销售能手。他1999年技校毕业,2013年辞去工厂里的工作,自己创业。他说,自己创业一是因为一直喜欢种花木,二是因为家里需要钱,上班的收入根本就不够。那时,他手里只有1万多元钱。孔志功下了狠心,住到丈母娘家里,硬是要来了5万元钱。
      2015年,机遇来了。伴随着城里的家居、建材、地产、银行、网吧、餐饮等项目爆发式增长,花木销售的市场空间一下子大了。孔志功抓住商机,印制名片在路边发,到热闹的商业区发;骑着三轮车,载着花木到处推销,出入各种营业场所。过了一周就有人打电话来订货。
      近几年,孔志功每年都会有10万元上下的收入。
      孔志功这一代人和父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善于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孔志功告诉记者,他一直在跟台湾、香港的花木大师学习。每四年一次的花艺大赛,他也很关注,并积极参与。他说,希望大儿子大专毕业后能继续上轻工学院,学习花木园艺,之后到南方锻炼锻炼,将来能开连锁,有自己的品牌。
      老人的打油诗
      今年75岁的申秋月原来是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转正。她的大儿子、小儿子都在大城市工作,老两口和二儿子一家一起在村里生活。
      申秋月的丈夫叫孔全发,今年79岁了,耳朵有些背。上世纪七十年代,孔全发当过大队书记。当年,孔全发是因为孩子小,老婆是教师,自己的承包田无人耕种,放弃在县城的企业,回到村里的。现在,他们早已不再自己种地,拿的是租金。
      老两口对去年以来社区实施的环境整治很满意,对新一届村党支部赞赏有加。孔全发喜欢写打油诗,最近刚写了一首,一定要念给记者,诗中写道:“建立新支部,一年跨三步;一是建广场,二是栽杏树,三是环境美,专人大扫除……”
      老人虽然因耳背,和记者交流上存在障碍,但他那份关心集体发展和未来的感情,依然令人动容……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王东亮 宋广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百名驻村第一书记代言推销农产品 漯河搭建产销对接桥梁
    上一篇:息县 扶贫活动助脱贫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