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李慧管的“花花世界”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9-11-15 10:28:5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11月14日,两个年逾七旬的外地花农,来到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许堂村的秋韵菊花种植基地“取经”,对基地负责人李慧管颠覆传统的种花方法“心服口服”。两位“老把式”由衷感叹:“辛辛苦苦几十年,比不上人家入行才3年!这片土地是属于年轻人的,是属于科技和知识的。”
      更早被李慧管“折服”的,是许堂村周边的乡亲们。2016年,李慧管执意返乡务农,大家都说,不识字照样能种地,这么多年的书李慧管算是“白读”了;后来,大家却纷纷称赞:“大学生‘刨地球’,真的比咱牛!”
      捏笔头的手难道拿不动锄头
      今年31岁的李慧管,2012年大学毕业后在郑州从事商贸工作,2015年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是很多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但李慧管却一门心思只想“归隐”。他从小喜欢高洁的菊花,在工作间隙,他坚持学习养花技术、东奔西走考察市场,回家种地的念头越来越强烈。2016年初,他抛开蒸蒸日上的生意,一头扎进3.8亩的试验田,把一株株菊苗栽进泥土。
      然而,种菊花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草盛菊苗稀”,杂草的生长速度远超花苗。在菊花7个月的生长周期,每隔15天就要按照传统的方法锄草,每锄一遍需要5天时间。杂草最旺的时候,李慧管要雇8名村民干活。
      嫩芽不断萌发,菊蕾含有少量花蜜,都是害虫喜欢的“口粮”。为杀灭害虫,李慧管开始按照老花农的方法,趁晚上背起农药壶喷洒农药,一次花期要施10次农药。
      浇花也叫人头疼。前期大水漫灌太费水,后期要拖着软管逐盆喷洒,后边的浇完前边的又干了。
      费时费力又费钱,李慧管左支右绌,不由得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道捏惯了笔头,就真的拿不动锄头了?
      用科学技术解难题
      2018年,李慧管重整旗鼓,不退反进,把种植面积扩大到40多亩。
      一块块黑色的园艺地布,给裸露的地面披上新装。地布压制杂草生长,还保墒透气,每亩地成本增加不足1000元,最少可以用两年。一群农民拿着锄头,奋力“刨地球”的场景,从花田消失了。
      一盏盏灭蚊灯安置到位,飞蛾“前仆后继”,被成批成批地困在收纳装置中。“虫之母”被捕杀,害虫没了踪影。
      在地下铺好管道,装上滴灌、喷灌设施,轻轻一点按钮,开始自动灌溉,40多亩地浇完只用20分钟……
      一套“组合拳”下来,传统大田盆栽菊花种植中最让人头疼的几道工序,变得很是轻松,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大幅降低。不仅如此,新的种植工艺种出的菊花品相出众,不施农药的花朵还可以加工成为花茶。
      依靠科学技术,李慧管打了个“翻身仗”。菊花亩产值1.5万元,还直接带动贫困户7户27人,年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为周边贫困户设置季节性公益岗位50个,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菊”。
      2019年,李慧管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并与科研单位深度合作,让观赏菊花的品种总数达到600种,成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大田盆栽菊花种植基地。
      “刨地球”大有可为
      李慧管“刨地球”,越“刨”越有劲!菊花即将下市,李慧管正与工人一起清理地面,准备栽种油菜花。“明年开罢春,这里就是一片油菜花海。”李慧管说,春种油菜秋种菊,“美丽经济”将再次增效,能让亩均产出达到2万元。
      许堂村另一名大学生李金朋的加入,让李慧管如虎添翼。李慧管专注种植业务,李金朋负责“招商引资”。今年李金朋多方奔走推介项目,已拉来100万元投资。
      李慧管说,有了投资,明年他的菊花基地将达到500亩,同时要投资建设菊花深加工项目;3年内菊花基地将扩大到1500亩,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将同步健康成长。
      两个大学生表示,他们要用自己的故事证明,有科学技术作支撑,有国家好政策作后盾,大学生“刨地球”大有可为。 (河南日报记者 赵同增 河南日报通讯员 李超)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杨家菜园种出“好光景”
    上一篇:我省4万余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