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扶贫先贴心 当好一家人”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8-03-08 09:01:58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记者陈海峰通讯员申思广
      “走这个小路吧,近点。”韩兴亚领着记者七转八拐,熟得像回自家。“王大叔,来客人了。”3月7日,天气还算不错,煦风微送,阳光也懒洋洋的,韩兴亚的这一声招呼,让小院透出家一般的温暖。
      韩兴亚是民权县供电公司的一名支部副书记,2015年3月,在公司党委的安排下,入驻了该村,当起了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干就是三年。他口中的王大叔是民权县程庄镇新赵庄村的贫困户王荣德,他们还是刚来驻村的时候认识的。
      王荣德今年65岁,一家三代住在老宅子里,由于体弱多病,儿子打工又没有技术,家里一直就很拮据。看到我们的到来,王大叔热情地招待我们在院里的一张小桌旁坐了下来。
      “我第一次来老王家的时候,老王那时候根本不买我的账,我说我是来帮助你脱贫的,有什么困难,你可以跟我说说。”老王直接就怼韩兴亚:“咋帮,我缺钱,你们能给我钱不?我房孬,你们能给我盖房不?”几句话弄得韩兴亚也很尴尬。
      “要想让群众脱贫,必须得先贴心,当好一家人。”韩兴亚说。在把村里的贫困户走访了一遍后,他开始琢磨起来,新赵庄村属于典型的农业自然村,全村总面积为2343亩,其中耕地面积1795亩,人均耕地不足8分地。村民人均年收入2400元左右。在家的人口大部分为老弱病残,靠种地为生,想让他们脱贫还得从农业种植为主。理清思路后,韩兴亚按照“人要走勤、心要贴近、事要做实”的要求,及时与村委班子进行对接。村支书高青连告诉韩兴亚,农民最大的困难还是浇地难,现在全村有机井56眼,大部分都还没有通上电,农民浇地都得从村扯几百米的电线到机井,在家的还都是老人和小孩,非常不便,本来一季要浇4次水的庄稼,村民为了省事,就减少到2次,无形中粮食就会减产。
      有了问题就得想法解决,韩兴亚在了解情况后,开始向公司打报告,请求公司大力支持,对该村电力设施进行改造,争取机井通电工程项目。2016年,在公司的积极努力下,该村实施了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在原有3台变压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台,容量由230千伏安增加到800千伏安,户均容量由0.61千伏安增加到2.13千伏安,56眼机井也全部通上了电。
      “要不是韩书记给我们帮忙,我们浇地现在还得到处扯线呢,现在浇地真是方便多了,卡一刷,就出水了,方便得很。”贫困户王荣德高兴地说道。
      浇地的问题解决了,韩兴亚又实施了他的第二步计划,建设扶贫车间,为剩余劳动力找出路;请专家开讲堂,向农民朋友宣传种植技术;申请扶贫资金,建设蘑菇大棚。很快,村里的扶贫车间建了起来,南河林场的一片大棚也拔地而起,由于担心贫困户没有技术,怕管理不好,心里有顾虑,韩兴亚又与河南天邦农业公司签订了协议,采取让天邦公司提供技术管理,贫困户打工的方式参与分红,很快,66户贫困户便参与了进来。
      “今年,除了在扶贫车间打工的工资外,我家在大棚分红也领了1500元,这以前都是我们不敢想的事。”王荣德赶紧向记者解释道。
      “王大叔,你们现在还怼韩书记不?”记者打趣道。
      “那哪能呢,你看,缺钱,韩书记给我们想法挣钱,房屋不好,现在也把我的老房子给翻盖了,感谢还来不及呢!”不大的院子里传出了一片笑声……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乡村振兴要过垃圾处理这道坎
    上一篇:吴尽的扶贫“经”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