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大中原 新乡贤】“拓荒”致富 不忘初心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7-10-12 10:20:4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对吴焕国当年借粮食的恩情,尚广强(右一)至今难忘

    □本报记者董豪杰/文何难/图

    村名中的一个“荒”字,让黄河大堤北岸的原阳县韩董庄乡荒庄村人乍一听有点不舒服,但50多年前,这个名字很“贴切”。黄河滩区的盐碱地,曾让生活在此地的村民非常贫困。

    国家对盐碱地、芦苇荡进行土壤改良时,荒庄村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杨厂村,直到1961年,村民才重新迁回原址居住。1956年,尚广强出生在老荒庄村,但从记事起,他生活在新荒庄村。

    “拓荒”致富是尚广强不变的初心。

    穷,贯穿着尚广强人生的第一个30年,让家人吃饱饭,曾是他的最大愿望

    1961年,重新迁回荒庄村的村民,在原址上搭建起几十座芦棚,泥土垒墙、芦苇搭顶,无论男女老少,所有家庭都只能挤在一间不足三十平方米、比芦苇还低的芦棚内。因为交通、自然条件的限制,直到10年后,黄河滩区贫穷的面貌依旧。

    尚广强家属于村里最穷的,穷到吃不饱饭,甚至几度断粮。尚广强的父亲40多岁便是疾病缠身,“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现在看来都不是啥大问题,但那个时候都属于大病”,缺少劳动力,家里又有6个儿女,生产队分的口粮根本不够吃。

    9月7日,尚广强回忆着当年的穷困,依然揪心。

    没吃没喝,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作为家中3个男孩的老大,刚上到小学五年级的尚广强辍学了,那年他12岁,“那个时候,解决温饱问题比上学更关键”。

    但解决温饱问题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如何烧火,将粮食变成饭。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当时并不容易,尚广强说,“那时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树木”。15岁那年,因为父亲病重,烧火做饭的事交给了尚广强,“粮食可以勉强向别人借,但烧的你没法也借吧”。有一年腊月初三,从未出过远门的尚广强同比自己年长几岁的本家侄子,一起去90公里外的焦作煤矿拉煤,这是他一辈子都难忘的经历。

    带上窝头、拉上架子车,俩人走了一天一夜才到焦作,找到父亲在矿上的朋友,进门时,女主人看见两人的样子,说:“你俩赶紧躺着休息会儿,我去做饭。”尚广强回忆,当时到达煤矿时,自己看起来简直不像人了。

    三天三夜,尚广强终于解决了烧火的难题。当深夜回到家时,父母心疼得放声大哭。尚广强说:“当时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让15岁的小孩儿去干这样的事儿。”

    粗茶淡饭,是尚广强的最爱

    尚广强曾经向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借过粮食,这是他摆脱穷困后,竭尽所能帮助他人的原因所在

    1978年正月初四,尚广强父亲去世,留给他的是三间土坯房、40斤粮食、6000元的外债和那句“你以后要领着他们几个干”。当时的大队支书吴焕亭刨掉村里的两棵桐树做成薄棺,让尚广强勉强料理了父亲的后事。

    9口人,两个弟弟还在上学,尚广强成了家里的主心骨,“那个时候,6000块钱那可是要命的”,尚广强说,但当时他更着急的,是全家人的吃饭问题。

    离麦收还有4个月,家里只有40斤粮食了。钱已经没法再借了,所有能借的早都借遍了。之后的日子里,尚广强一家依靠亲戚、邻里的接济勉强度日。“那个时候可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饱的,我向村里60%的人借过粮食,俺村的吴国胜,那时候就经常送粮食过来接济我家。”尚广强说,都是乡里乡亲一点点凑出来的粮食,有时候是一碗面、有时候是十斤八斤的粮食,村民的接济才让全家能够一天吃上两顿饭。

    农民盼望麦收,是因为那个时候会有粮食,但尚广强一家等不到麦收,便会断粮。“地少,麦天分到的粮食最多也吃不到两个月”。

    1979年2月份,尚广强一家又一次断粮了。吴焕国见到前来借粮的尚广强,只说了一句“晚上拿袋子来,我给你弄点粮食”。当天夜里,尚广强和弟弟拿着两个布袋子找到吴焕国,临走时,装走的是三大袋子共450斤粮食。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借粮,确切地说,是从生产队偷粮。吴焕国回忆说:“当时我们生产队的地相对多一些,粮食够吃,不像他们队,而我又是生产队的保管。”

    四百五十斤粮食,是从村民本就不“丰富”的碗里偷来的,虽然现在看来,合谋从生产队偷粮食是不道德的,但尚广强说,如果不是那些粮食,那年家里很可能是要饿死人的。

    只有最穷的时候,才能明白得到帮助时有多感动,但如果摆脱贫穷后不知道扶贫济困、不去回报社会,是坏良心的事儿。

    穷困时,尚广强经常到村里各家干活,以报答乡里乡亲的接济,当摆脱了贫穷后,他始终记得回馈。无论在村里还是在厂里,“家里有啥事儿给我说”是尚广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父亲去世后,22岁的尚广强挑起了家里的重担,领着家人过好日子、维持生计是头等大事。去焦作拉煤,尚广强去了40趟,利用农闲时间,带领弟兄几个烧砖窑,“三个月能烧一窑,赚到400块钱”。

    但烧砖的收入远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高额的外债。之后,尚广强从家里仅有的三块钱中拿出一块六,跟着村里的人去郑州北郊的刘庄村做木材生意。“说木材生意,其实就是从那里买树,然后锯好拉到黄河边装船,在原阳的木材市场出售”,尚广强说,手里又没有本钱,赚的都是出力的辛苦钱。

    直到198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尚广强从刘庄村得到了一个2000多棵树的大生意,赚到3.5万元,直到这时,尚广强才还清了欠债,家里也盖起了两间新房。

    之后的十四年里,尚广强每年都会带着村里的60多人到焦作林场伐木挣钱。带大家一起出去挣钱,是尚广强帮助别人的最主要方式,但对于没有劳动能力或是因病贫困的村民,他会给钱。

    1993年,荒庄村14岁的朱小霞的母亲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父亲看着家里四处漏雨的五间土坯房,几天没有合眼,而作为家里5个小孩的老大,年幼的朱小霞根本不知道咋办。

    在郑州的医院里,朱小霞父亲借来的几百元钱两天就花完了,母亲说:“真不行就不看了。”正当全家无可奈何准备放弃的时候,尚广强送来的2000元钱帮他们渡过了难关。1996年病情恶化,准备第二次手术的时候,朱小霞的父亲决定卖掉房子换钱治病,这时候,尚广强送来3万元,告诉朱小霞的父亲说:“不管花多少钱,都得治病,让几个孩子有娘,花多少钱都值。”

    直到多年后,朱小霞才知道,尚广强送去的3万块钱,是银行贷款。之后,从朱小霞父亲到三个妹妹、一个弟弟,一家人五口全都到尚广强的工厂里上班。2003年,朱小霞一家还清了外债。“现在俺家盖起了新楼房,还买了一辆面包车,如果没有尚总,家里的生活难以想象。”朱小霞说。

    帮助别人,现在已经成为尚广强的一个习惯,从1981年到1994年期间,尚广强帮助贫困家庭的资金在15万元左右。“看见乡亲们穷,我就情不自禁地要去帮忙”,尚广强说直到现在,每次在街上遇到乞讨的人,他总会给钱,即使其中不乏被骗,但尚广强的原则是,宁可被骗去1000块,也不能让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救济。

    与荒庄村近年来新建的楼房相比,尚广强家显得很普通

    尚广强成立胶合板厂后不久,便挂起了“扶贫”的牌子,他说这个牌子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扶贫济困

    1994年,尚广强成立胶合板厂,将树木变成制作家具的材料,从砍树到木段旋切或木方刨切这需要大量劳动力。

    荒庄村共有村民258户,平均每户都有一个人在尚广强的工厂里上班,“工资高的每月能拿5000块,低的也超过2000块,依托宏达的发展,村民每年能带来几百万收入,这是荒庄村脱贫的主要渠道。”村党支部书记吴照喜说。

    2014年,荒庄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许多村民盖起了楼房,吴照喜说,仅今年建成和在建的楼房,就接近30座,三分之二的家庭购买了汽车。

    从30多人的胶合板厂,到现在下辖9个子公司、拥有上千员工的集团公司,通过就业帮扶,截至去年,尚广强已经带动243名贫困职工脱贫,通过企业发展,还带动了周边2700户1万余人受益。

    曾经的贫困户吴照勇今年刚盖起楼房,妻子闫世梅在宏达集团的胶合板厂工作,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吴照勇则通过卖树挣钱。与吴照勇一样给宏达集团供应原料的人不少,据他估计,宏达至少养活了周边的大大小小几十个树木旋皮厂,“能带动附近5个乡镇几千人就业”。

    1995年,尚广强在厂里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直到后来宏达集团成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领导小组的牌子一直挂着,这曾经引起不小的争议。“你一个企业,还成立扶贫领导小组?”但尚广强认为,通过办企业回馈社会、帮助别人,没有错。为此,尚广强在办厂之初就一直坚持为贫困群众和残疾人预留就业岗位。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近年来集团设立的公益性就业岗位。60个残障人士在厂里从事门岗、仓库管理、保洁等工作。在宏达集团的9个公司里,门卫都是残疾人,管理层曾经认为作为集团公司,残障人士可能与企业形象不匹配。尚广强觉得安排一个残疾人就业,不仅能够解决贫困家庭的难题,也能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必须的,况且他们都非常敬业”。

    荒庄村小学

    作为拥有9家公司的老板,不抽烟、不喝酒的尚广强的生活却过得很朴素,但在发展教育这件事儿上,他舍得花钱

    尚广强至今依然住在荒庄村,与村里新建的房屋相比,他家的房子显得很普通,多年以来,他也不曾在外购置一平方米的房子。

    只要不外出,尚广强总是走路上班,与职工一起在餐厅吃饭。9月7日傍晚回到家时,厨房里是妻子做好的面条。“我对吃穿没啥要求,家常便饭都行,这两年买车,也是因为分公司多了,有些工厂距离太远。”尚广强说,我爱人去买衣服,500元钱能买回来一双鞋和三件衣服。

    但为村里硬化道路、修缮小学、新建幼儿园,尚广强花了200多万元,参与公益扶贫活动,累计投入了1300余万元。

    尚广强捐钱为村委建立了两层小楼,村委旁,还有他捐建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楼。荒庄村小学的校长牛改新说,他差点成为荒庄村小学的“末代”校长。因为校舍年久失修,当地教育部门曾计划撤掉小学,只保留教学点,让荒庄村的孩子到外村上学。

    50多个学生将面临不能就近入学的难题,尚广强告诉牛改新:“你不能走,学校也不能撤掉。”之后便出钱修缮、加固了原有的教学楼,同时另建教学楼一座,保住了荒庄村小学。教师缺编,尚广强便聘用两名教师,工资由宏达集团支付,同时还聘用了一名厨师,为教师们做饭,费用全由公司承担。

    如今,荒庄村的幼儿园免费上,小学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学校。牛改新说,现在荒庄小学综合成绩一直在全乡前三名。但牛改新还有新的问题,县教育局要在当地小学修建新的高标准操场,但校园不够大,标准达不到。

    吴照喜知道后拉着牛改新走到学校门外说:“门口正在挖土的这一大片,是宏达集团给咱村建的广场,咱把学校大门口这一片作为新操场就行啦。”

    从摆脱贫困到兴办工厂致富,尚广强最骄傲的是他把扶贫济困这件事坚持了下来,这让他有很强的满足感。“穷时别人帮我,富时我帮别人”。几十年来,公司的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没有流于形式,无论是就业带动还是捐款捐物,每年为滩区群众带来7000多万元收入。

    尚广强说,即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帮助别人这件事儿,他也不会停下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河南加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上一篇:500多万斤酥梨挂枝头,盼望市民伸援手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