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特色产业扶贫让“三道岭”换新颜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7-12-05 17:05:0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南阳观察记者吴曼迪本报通讯员樊迪
     
        “王沟王沟,两冲三道岭,田地挂山腰,一年收一担。”11月27日,在内乡县余关镇王沟村,回忆起过去的光景,村里的老人们深有感触,等雨耕种,靠天吃饭,直到1995年,当地人均收入还只有800元。
     
        这两年,王沟村有了扶贫产业的支撑,荒山变身花果山,泥泞路变成柏油路……从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到建设扶贫产业园,王沟村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拔掉了穷根。
     
        除除草,浇浇水……71岁的贫困户王石学正在蔬菜大棚里管护蔬菜:“活儿可轻松,一个月还能赚800多元,可好哩!”
     
        “在家门口上班,真好!”贫困户封曼曼开心地操作着缝纫机,匀实的针脚在布上密密落下。在扶贫产业园里的天曼制衣车间,和封曼曼一样忙碌的还有周边村子的近200名留守妇女。
     
        “不出村也能过上好日子!在合作社里养牛,俺两口子一月能挣3800元,既照顾家里又不耽误农活儿,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正在鸿润养牛合作社忙碌的工人谢红亮谈及现状,满脸的幸福。今年43岁的谢红亮,2016年因病致贫,村里安排谢红亮两口子到合作社务工,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家庭的贫困也迎刃而解。
     
        “‘三道岭’换了新颜,有了活力,秘诀在于在产业上下功夫。”村支书王献党思路清晰,他介绍,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王沟村建立了扶贫产业园,包含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和光伏发电五大产业,蔬菜种植合作社、养牛专业合作社,投入运营的有机肥厂、电子加工厂、天曼制衣……众多的合作社和企业应运而生,不仅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也吸引了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通过一定的土地流转,农民从土地上得到了比原来传统农作更高的收入。有固定的租金,有分红,还让老百姓有了闲余劳动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村里的富余劳动力都参与了园区内各个项目,人均年纯收入达1.1万余元。”王献党说。
     
        最近,王献党和村两委班子又遇上了新的“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要怎么振兴王沟村,得好好考虑清楚,我们要为群众做的事儿还多着哩。”
     
        对于未来,这个大山里的村支书怀揣希望,这种希望来自于王沟村的绿水青山。
     
        过去“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王沟村的生态一度恶化,山坡上看不见一片树林。近几年,通过荒坡地流转,招引能人发展油桃、太阳杏、黄秋梨等小杂果基地,现在的王沟村,树多了,山绿了,果熟了,客来了。
     
        “想不到吧,你看村口这汪河塘,原先是全村最脏的地方,现在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一位老人指着胜龙休闲垂钓园说道。
     
        各式的钓鱼椅沿塘两岸排开,几十名钓鱼爱好者,过足了垂钓瘾,大赞塘水的清。
     
        自去年返乡创业后,垂钓园的主人王胜龙的创意就激发出“美丽经济”,垃圾成堆的小水塘改造成景观鱼塘,边角空地也利用上,添置锻炼器材,变成健身场。“好生态引客来,我在家就能‘卖风景’。”王胜龙笑着说。
     
        冬日暖阳下的小山村到处生机盎然。“当家人”王献党信心满满地说:“未来的王沟村将被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农村,我们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王沟人的致富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赶走“拦路虎”拔掉“穷根子”
    上一篇:闯出乡村振兴新天地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