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张国华:“老卷绕”的37载坚守

    首页 > 城事 > 正文

    日期:2018-05-01 09:16:1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张建新李凤虎本报通讯员张宏怡
      4月29日上午,“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张国华没有休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和工人一起琢磨,如何把纺丝卷绕设备中固定的油泥托盘改成可拆卸的,以便于清洁。
      “我已经有眉目了,等我回家再修改一下方案,便可改成可拆卸的。”下班临走时,张国华对纺丝工段副段长说。
      54岁的张国华是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的一名“老卷绕”,参加工作37年,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37年来,他对假期没啥概念,28个春节都在岗位上度过,每年“五一”生产线上都有他的身影。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司的设备和生产技术全部来自日本。一名负责设备安装调试的日本专家曾说:“中国人不可能控制好这样的现代化设备。”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张国华,他说:“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做中国最好的卷绕工,纺世界一流品质的原丝。”
      心有念想,必有回响。挂丝是检验卷绕工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速度越快,产生的废丝越少,效益就越高。为提高技术,张国华每天早来晚走,苦练操作本领。在与一位日本专家的比赛中,张国华仅用19秒就完成了挂丝操作,比那位专家快了5秒。
      卷绕是厂里最苦、最累的岗位,湿度接近70%、噪音高达90分贝、每天8个小时几乎不停歇。“牵伸辊有300℃高温,碰一下就掉一层皮;丝束飞转,像手术刀一样锋利,挨一下就是一道口子……”张国华告诉记者,每天重复着挂丝、擦辊、处理故障等高危动作,一不小心就会受伤。
      张国华双手、双臂、脸上的一道道清晰可见的旧伤疤,是他练就“大国工匠”之技的最好见证。他可以用只有头发三分之一细的丝线“作画”,被称为“无影手”;他的异常处置方法让德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称他为“神奇的魔术师”。他总结的挂丝操作法,即“张国华操作法”,在公司推广后,工人挂丝操作时间每人次节约3秒,每年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心中有责,舍身忘我。高湿度、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让张国华的痛风不止一次发作。去年6月,张国华的痛风病再次发作,平时从一楼卷绕间上楼梯到二楼纺丝间,他健步如飞,但发病那几天,仅仅上下一次楼梯就需要十多分钟。领导、工友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执拗地说:“只有看到这些熟悉的设备,我心里才踏实,只有干起活来,我才感觉不到疼痛。”
      37年来,张国华上班巡回检查所走的路有12万公里;在行业内,创出生产成品丝长度绕地球数十圈的神奇纪录。他先后荣获“大国工匠”、“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今年“五一”前夕,张国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只要一天不退休,我就坚守岗位一天。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年轻一代工人。”张国华说。③6
      张国华感言
      37年春秋,37载坚守。选择了做工人,就得有工匠的样子。我认为所谓“工匠精神”,首先要敬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其次要精业,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要精湛;第三要奉献,要有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既然选择了坚守,我就要做耕耘在企业发展征程上的老黄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中国山地避暑旅游联盟在西峡成立
    上一篇:建安区向“内”向“外”质量为重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